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研究組與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江俊研究組在基于二氧化釩薄膜的智能窗應用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于2019年3月1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基于VO2相變薄膜的溫控智能窗概念提出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是實用化的智能窗產品還難以推出,主要的原因在于:首先是對太陽光譜中紅外光的調制力還不夠強(一般<15%),使得智能窗的調控效果達不到實際要求;其次是可見光波段的透射率不夠高(一般<60%),滿足不了正常的室內采光需求,而且VO2相變薄膜的可見光透射率與紅外光的調制能力互相制約,此消彼長,難以兼顧;最后就是其相對過高的相變溫度(~68oC),極大的限制了其實用化。針對上述問題,傳統的解決思路一般是通過摻雜和晶粒納米化來降低VO2相變溫度,通過表面織構或者多層膜等手段來改變VO2的光學特性等,但這些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在基于氫原子摻雜驅動二氧化釩多態連續相變的研究基礎上(Nature Comm. 9,2018,818;Phys. Rev. B 96, 2017, 125130),最近他們又在VO2薄膜中實現了基于固態電解質的電場誘導三態相變過程。該工作結果表明在室溫下通過施加很小的正反向偏壓就能夠可逆的調控VO2中的電子摻雜濃度(氫摻雜濃度),從而實現電子摻雜的金屬態和電子摻雜絕緣態之間的相轉變。利用合肥同步輻射軟X射線吸收譜技術直接探測了不同電子摻雜濃度下3d軌道電子的占據情況與相應的相變演化過程。更為重要是這種電子摻雜誘導的相變前后VO2薄膜對太陽光譜中紅外光的調制力達到26.5%,同時薄膜具有高達70%以上的可見光透過率。這一結果超越了以往二氧化釩熱致變色和電致變色智能窗的實驗結果,甚至突破了傳統二氧化釩溫控智能窗紅外調控能力的理論極限,大大提高了基于二氧化釩的“智能窗”應用可能性。相關技術已經申請一項發明專利。


上圖:VO2薄膜在電場作用下的可逆三態調控示意圖;下圖:利用電壓調控的電子摻雜驅動的VO2相變智能窗性能大大超越了傳統熱致相變二氧化釩智能窗
文章第一作者為博士后陳實和訪問學者王趙武,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江俊教授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博后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3/eaav6815